“AI+”将比“互联网+”落地更容易
专栏:商业新鲜事
发布日期:2019-09-02
阅读量:7345
相对于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经有人把“人工智能”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即智能革命。 人工智能之所以受这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其能在很多行业落地,催生一些新的变化,这个进程被称为“人工智能产业化”或“人工智能工业化”,也有论坛称之为“智能化”,比如今年重庆的智博会主题就是“智能化”,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是“智联世界,无限可能”,其实都是AI对于传统行业的影响力。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企业、行业并没有完全实现“互联网化”,就要进入到“智能化”浪潮之中,相应的焦虑甚至畏惧情绪肯定是有的。李开复老师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忽视AI的传统公司可能会落败或消失,就像当年拥抱互联网一样。” 完全赞同传统企业必须重视AI,并推动业务在线化、数据化,笔者结合行业观察认为,对传统企业而言,智能化将会比“互联网化”要友好的多,传统企业结合”AI+”将不会像“互联网+”那么难。 01 “互联网化”对传统公司如此困难的原因先来看看“互联网化”,全民“互联网+”实际上是2014年至2015年盛极一时,但到2017年下半年时这个“概念”就不性感了,很少在出现在创业者的BP里,侥幸能活下的一些“互联网+”项目也是以融资或者合并为主的O2O项目。比如滴滴出行、美团点评等给人留下了烧钱的印象,他们本身也不太突出“互联网+”的概念。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实践除了极少数比如苏宁得到阿里支持外,大多数折戟沉沙。原因是什么? 因为互联网经济本身是线上流量导向为主,当很多企业面临结构化的转型重压开始寻求拥抱“互联网化”时,不得不面临腾讯(微信上占据了大部分移动流量)、阿里巴巴(淘宝相应消费品类整合完成)、百度(搜索入口相当成熟),BAT流量自给自足,对外输出的流量就非常贵了。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方式就是做只有做自己的APP一条路,而APP是相当用户低频开启的“信息孤岛”,高度依赖外界的流量补给。只有抱大腿被巨头融资整合的公司能“站队式生存”。 当然不排除那些获得了资本坚定支持,能直接分夺流量的公司比如字节跳动系等这样纯互联网基因团队活下来,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基本上,那些纯线下、没有线上流量手段的传统企业,只能跟着互联网公司步伐交广告费或者平台税,很难唱主角。 互联网行业基本上是三年制造一个大概念泡沫,随着泡沫破灭带来资本寒潮的周期,这导致大多数在风口中创立的公司死掉,极少数通过疯狂融资并购模式存活下来,而他们最终变现也是依靠海量的用户流量变现或者有价值的行业数据资产,这也是很多传统行业在这种游戏规则逐渐被边缘化。 我今年年初甚至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基本没戏!》的文章,除了把现状、原因讲清楚以外,我以提到了三条企业印证成功的转型路径,比如“疯狂积累获取本行业最擅长的大数据库”,“做私域流量或者小程序”,“公司即媒体公司,员工即自媒体”,但这些方法其实也只是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大局已定情况下的求稳之法。 02 “智能化”路径将不同于“互联网化”现在的“AI+”或者是“智能化”发展或许让以往这些“互联网化”状态彻底翻篇,这的确是很多没有分享到互联网经济红利的产业以及企业的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不是只是跟着趋势安利而已,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是解铃还须系铃者,IOT(万物互联)重新定义流量互联网化的流量载体是用户的线上账户,在AI时代,如果你是一家白色家电厂商,或者一个买保温杯的制造商,你的产品出厂数量其实就是一个个联网终端,直接在后台数据上显示的一清二楚,产品与用户之间是是“一对一”的关系。 当边缘计算技术成熟了之后,很多智能硬件甚至不依赖云端数据就可以实现智能互联网,这个时候可以大大降低对线上流量依赖度,反而厂商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利用好线下的渠道、促销以及客服售后等等。 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要想链接更多除了电脑、手机以外的智能设备,反而必须要给很多智能厂商好处,这些厂商实际上角色从潜在“广告买家”转变为“开发者生态”成员了,其实反而是占据着相对上游的主动位置。 二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激烈,加大了对云计算的投入以及开放化“机器智能”(AI)它的动能是云计算,它的能源是大数据,而大数据本身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对云端数据的分析和结构化即“云计算”,可以理解为机器对“数”的“运算”。 BAT这三四年以来都非常重视自身的云计算峰会,比如百度是百度云智峰会、阿里巴巴的云栖峰会、腾讯云未来峰会,今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同时召开的还有百度云智峰会也是在8月29日开,百度智能云本身强调了AI产业化的公式是,人工智能产业化=智能计算*智能应用的“智能生态”次方(如下图所示)。 云计算巨头的工作主要是搭建好智能计算的云服务器以及提供数据流动速度的技术,而如果没有充分的大数据,以及对于行业规律的充分了解和掌握,就不能形成所谓的“智能应用”,而没有全行业普遍的参与就很难形成“智能生态”。而很多传统行业的规律,即使机器搜集了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而无法独立进行所谓的深度学习修炼。 互联网+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每一个传统行业真正懂得如何结合互联网的人可能不超过十个人,这些人并非是通过经验学习出来的,有些还是需要发挥人的偶然天才和特殊禀赋的。机器还需要这些聪明人给他们定下行业标准,才能做出可以使用的模型出来,所以未来各个行业里的能人如果加上人工智能的辅助,会有大量的发展机会和创业空间。 第三个机会其实是一个市场教育和用户教育成本低的问题互联网化是要让改变以往的作业方式来适应线上化,改变最顺利的移动支付,以前是给现金现在扫码支付了,但是在零售领域普及,电商平台也用了十多年的反复教育才开始逐渐改变这种消费习惯。 再举个媒体领域的例子,互联网媒体替代传统媒体过程也是经历了十多年的艰难过程,才有慢慢有传统媒体的式微,改变习惯的周期是非常长的,而智能化未来可能是机器人根据智能语音识别之后直接出一个初稿,直接改下就可以了,是在线上化基础上加了一个“智能助理”的角色。 另外,智能化的便利也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大量普及,一方面智能应用本身就已经在手机上以及各个终端设备上了,APP、小程序等非常方便;智能应用本身是互联网化的“智慧化”升级,不再通过单个用户一个个消化信息,而是集合了所有用户数据标签,以视觉智能、对话智能以及数据智能去综合处理问题,运转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比如人脸识别放在机场、火车站基本上不需要用户去特别去适应,直接确认下过闸机就可以了。 智能化本身是不迁移人的习惯的,而是直接带来更人性化的改善。顺着人性走,当然会更受欢迎,阻力更小,效果也会更明显。 03“智能化”是传统企业弯道超车的机遇综上所述,我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化速度和规模肯定远远超过互联网化,不会像互联网化对很多传统行业这么惨烈,而互联网巨头一枝独秀。 人工智能技术层面可能会有互联网公司提供一些底层以及软硬件设备上支持,但是各个行业、产业参与才是最重要的;并且由于各个公司本身就拥有了大量数据,他们选择互联网公司更多是外包,做出的智能产品和应用是独立面向客户的,避免了被互联网公司彻底平台化。 再加上各个行业本身做出的智能产品又必须符合人性化、个性化的才叫做“智能”,那种大互联网公司垄断化平台在智能化时代被“去中心化”稀释;如果继续由某个巨头来控制一个行业,加上人工智能,那就对市场活力释放相当不妙了。 由于都是面向未来的增量市场,在AI上深耕的互联网公司会比现在更繁荣,而做实业朋友也需要迎头学习智能化,AI+弯道超车的机会,速度会比互联网化要快得大,规模也要大的多!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
点击开启品牌新篇章